close

33分偵探》是去年堂本剛主演的推理惡搞喜劇,標榜即使是五分鐘就可以解決的超簡單案件,我們的主人公也一定要努力的撐足三十三分鐘的時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原本以為33分鐘指的是主角會就地辦案推理,在有限的33分鐘之內找出真兇,但一看之後傻眼,原來33分鐘指的是"播放時間",不管劇中人辦案從早上辦到晚上,從鄉間跑到都市,只要符合33分鐘的播放時間就OK。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主角的33分鐘推理,而是編劇要如何湊滿33分鐘的情節!

看劇中角色非常自覺地在算時間,才發覺這其實是一齣關於推理劇/小說的後設推理惡搞劇,推理劇的形式比推理本身更為重要。尤其每集在開場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通常真兇就已經被抓到了(而且幾乎都是現行犯),剩下的二十幾分鐘就要看主角如何在這樣"險峻"的情況下完成推理劇的流程。此時主角的名言就是"如果就這樣破案的話,那麼這一集就要結束了哦!"

老實說我並不是推理迷,我對推理小說/推理劇有著某種程度的偏見,曾經看過某本日本推理小說,裏面挖掘出龐大的日本戰後歷史資料,寫盡了書中人物的半生血淚,但書的最後,卻非得要以一個其實很超現實的殺人詭計的破解來為這小說製造最後的高潮,這種對殺人詭計的執迷我一直很不能理解。

因此我在看《33分偵探》時有種惡意的快感。每集犯案動機和手法都超簡單的案件,身為推理宅男的主角鞍馬六郎(連名字都很"偵探"),他完全是依照推理小說狂的角度來胡說八道一番,搞得每個出場角色都是嫌疑犯,犯罪手法也都天馬行空的讓人難以置信,這當然被其他人當場吐嘈。但推理失敗的主角還可以馬上另起爐灶重新推理一番,而最後搞到推理出的結果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因為太白痴了)。這其實有種對推理公式的自嘲,原本這些殺人詭計就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不只是惡搞推理公式,這齣劇也做足了推理劇的梗與流程,大約看了一、兩集就知道這套劇每集都有其固定的公式,除了傳統的案件說明、搞笑推理和最後大集合說明真相的戲碼之外,還包括了中間主角們四處查案的蒙太奇、鑑識科的證據鑑定、神秘街頭線人的情報提供,每集流程雖然固定,但每段的內容都惡搞十足,玩了很多日本綜藝的梗,而且偶爾還有令人意外的變化,讓人期待不已。每集最後都要玩"定格"的梗更是經典。

在每集忙了33分鐘之後,往往主角最後指著說"兇手就是你"的人都是一開始就抓到的那位,於是當場其他人莫不露出一副又白忙一場被打敗的表情,讓人忍峻不住。但真是白忙一場嗎?最後鞍馬六郎在回顧案件時,總能讓我們發覺這些簡單的案件,背後的人心糾葛比想像中更為複雜,而這些似乎才是推理小說最值得玩味之處。

(以下有雷的部份變色)

尤其是看到最後一話,當我們的偵探又在發表一堆亂七八糟的推理,把所有人都搞成殺人兇手時,此時真正的兇手大聲反擊著"不要再做這種無邊的推理了!我就是心情不爽,想殺人,把我抓起來就算了!",鞍馬六郎回道:"不!你不是兇手,一個人是不會就這樣隨隨便便地殺人的",看到這裏我才發覺原來《33分偵探》除了嘲弄推理劇/小說之外,也是一封對推理劇的情書,那所有華麗的、天馬行空的謀殺詭計,其實是對現實中隨意、粗糙的殺人案件的反抗,那糾葛複雜的殺人動機反而是對人性道德的歌頌。但或許也可以反過來說,推理公式裏的所有老梗不也是簡化過的人性?用來迴避現實世界中更難解的情境,我認為那最後的案件並不是什麼隨隨便便的殺人事件,反而代表了更可怕、不屬於推理世界足以應付的難題。所以最後鞍馬六郎必需死亡而後重生,死亡表示了推理的無力,重生則是代表了人繼續活下去要繼續地做夢,繼續在推理世界裏找到歡樂與滿足。

其實這並不是一部多麼傑出的日劇,老實說有些劇情有些冷,有些笑點有點乾,但對於日本人可以有這樣的構想拍出這樣的劇集,在惡搞之於還能別有趣味及深度,真是覺得很佩服(不過在日本收視率不佳,似乎是時段問題)。堂本剛在劇中的扮相還滿逗的,圓嘟嘟的臉載上眼鏡有點模仿名偵探柯南的感覺,旁邊配上活潑的女助理,還有兩位無論偵探做出什麼樣的推理都十分配合的警探,許多地方也惡搞了其他知名日劇的情境,尤其最後一集還玩了少年金田一(就是堂本剛以前主演的)的梗,對日劇迷來說應該會看得很高興吧!這每集36分鐘的輕鬆推理喜劇還滿適合過年殺殺時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fredoliao 的頭像
    alfredoliao

    Blog on Something Else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