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前一陣子寫的,寫得很像作文,大家隨便看看)
讀了林木材對《星光傳奇》的批評,也聽了他親口談論這部片,木材兄都說他是《超級星光大道》的忠實觀眾了,那麼我承認我也是每週按時收看星光大道的一員,似乎也不會那麼不好意思。不過本篇不是要談《星光傳奇》,而是純就一個電視觀眾的角度來聊我對這節目的一些感想。
每個人收看星光大道的理由似乎都不太一樣,但對我來說,並不是欣賞什麼純真的夢想,或是什麼可貴的友情之類的煽情元素,而是更直接的,身為一個從小聽流行歌曲長大,並持續一直在聽音樂的人,看到一群人非常認真的在唱歌、比賽,而評審也把音樂這件事當做一回事來看待,即使,這一切大多只是包裝、裝模作樣,但也比那些對音樂毫不尊重的綜藝節目來得好看多了。而透過一週週的比賽,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包裝的光鮮亮麗的明星,還可以看到這些準明星們在沒有太多包裝前的模樣,聽到他們仍然充滿許多暇疵的歌聲;經過一次次的成功或失敗、評審嚴厲的批評、節目的訓練和包裝,到最後蛻變成還夠水準的歌手,讓觀眾更了解成為一個專業的歌手和明星,背後有多少的要求和細節是之前可能身為單純的聽眾所不在意,而對於演唱和音樂也是可以用更認真嚴肅的態度來面對的。
當然期望是期望,和現實總是有很大的落差,第一屆的成功我覺得就是得利於兩位(或說是三位)超級明星的誕生,但楊宗緯、蕭敬騰不是每屆都會有的,既然沒法找到同樣水準的歌手,在音樂上當然會不如第一屆,而且你也真的很難期待這些素人歌手要如何在短短半年期間就進化成專業的音樂人、超級巨星。尤其是節目走向放了很多力氣在營造參賽者之間的友情,儘力地為有觀眾緣的選手護航,想辦法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偶像,但在歌唱和音樂上沒有辦法找到和過去一樣的感動時,要複製過去的成功是很難的。
連評審的口味也擺明了這是個選明星的節目,依我個人的偏見及近期的觀察,一些有觀眾緣、評審緣的選手總是會得到較多的機會,比如說分數過低時的最後加分,或是狀況不好時評審急於護航而意外造成高分,當然還有一些時有耳聞的臨時換歌事件、評審語焉不詳的評語。公平性一直是被部份觀眾質疑的點。
但公平性我覺得並不是很重要的事,現在的評分制度很主觀,而且也太容易操作,計較分數的高低其實沒什麼意義。重點是看製作單位和評審是如何來選擇這些參賽者,誰能留下誰要被淘汰,這其中反映了流行工業對於偶像的標準所在,不符合主流,評審覺得難以塑造,或是製作單位在這選手上嗅不出收視率,他就有很大的機會出局。我倒覺得這很公平,節目和評審對選手有要求,達不到或不符合標準就被淘汰,不管是真的實力較差,或是其他原因有意無意地被加諸了壓力,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每次總覺選手們都有點有苦說不出的苦衷。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而且這種類真人實境節目的操作,也總是虛虛實實,算計也不一定真的多麼精確,所以倒也不必每件事都要帶著懷疑的眼光來看待。
回歸到音樂,星光大道及同類型的歌唱節目的原罪之一,就是充滿了主流的芭樂K歌文化,而沒有多給音樂一些空間。我對這些節目的期待是,希望在比賽廝殺的競爭之下,觀眾還可以看到聽到這些選手對音樂的想法,節目能幫忙把更多元的音樂紹介紹觀眾。並不是說現在的節目沒有去做,只是我總覺得不夠。或許音樂只是部份群眾的興趣,大眾更想看的還是那些感動人心的友情、奮鬥、單親家庭的辛酸之類的戲碼。因此評審講評的空間被壓縮了,主持人和選手訪問搞笑似乎變成了另一個重點。或許也是我的期望太不切實際了點。
順便說一說另一個歌唱比賽節目《超級偶像》,這節目其實也是狗血不斷,充滿護航和操作,不過和星光大道一樣就是綜藝節目的常態,也難以要求太多,只是第一季比到後來有點歹戲拖棚比太久了點。但相比之下這兩個節目有些有趣的差異。其一就是超偶明顯可以看出參賽者的明星味比星光大道弱了不少,其實很難想像江明娟、林宗興會在星光大道成功,又或是人氣王如張芸京其爭議的形像不知在星光會不會被接受,專唱台語歌的黃文星是否符合星光喜歡的氣質。其二是評審講評的質和量明顯比星光大道還來的好(就第一季而言),這當然也是主觀,但至少評審所得到的空間較大,評審間的歧異性也常常成為節目的焦點。相對的評審空間大,節目中對音樂本身的關注也就更多了點。但說到底兩個節目也並沒有什麼決定性誰好誰壞的差異。
總之,無論收視率多高,這些選手明星多有人氣,到最後比賽總是要結束,不管是冠軍還是什麼名次,如果要出唱片最後還是要面對市場的考驗。這些唱了一堆口水歌的準歌手們,到時能否在唱片市場存活下來,除了明星魅力和商業操作之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音樂,是否真能唱到、唱出什麼好歌,是否真能透過音樂傳達出什麼打動人心的東西,這才是這些選手要思考的問題。楊宗緯趕鴨子上架出了第一張專輯,而最近蕭敬騰和林宥嘉也相繼出輯,他們的考驗正要開始。但對第二屆以後其他的選手來說,他們未來要面對的競爭可能還更激烈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