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隨著星際大戰的熱潮,電視上播出了許多科幻影集,除了Star Trek是自成一格之外,印象中最深刻的一部就是《星際大爭霸》(Battlestar Galactica 1978)了。故事描述遙遠的外太空,人類殖民地遭受機械生物賽隆人的攻擊,戰艦銀河號帶領著倖存的人類踏上漫長的逃亡之旅,尋找傳說中人類最後的殖民地--地球。查到官方網站,才發現原來這影集只播了一季就結束了,其後新的系列台灣也播過,描寫銀河號的下一代終於來到地球,卻發現地球科技實在太落後(1980年代的現代時空)。
尤於年代過於久遠,我對這部影集角色的印象只有艦長和兩位英雄主角阿波羅和史巴達(還是叫史巴克?),剛才看到這篇,才知道史巴達的名字和星巴克同名(Starbuck)。
然後2003美國播出了新拍的Battlestar Galactica迷你影集,據說收視和評價都相當不錯,後來也開始影集播出,目前正要播出第二季。對照到Star Trek的黯然落幕,也許象徵了時代的變化。
重點是台灣Cinemax從上週開始播放新版的星際大爭霸,每週日晚上9:00播出。上週末是pilot,也就是2003播出的迷你影集版共三小時的內容。我看完後覺得確實相當好看。
相較於Star Trek那種固定的模式:幾位主角船員,每集一個探險或奇遇,到下一集又reset。新版星際大爭霸則完全是不同的氣氛,應該說它根本是一部科幻風格的戰 爭影集,首集的故事就描寫在四十年的和平之後,賽隆人大舉進攻,把人類十二個殖民地完全毀滅,看到的是Star Trek中幾乎難得出現的末日氣氛。而角色描寫也較現代感,較具人性的缺陷,不若Star Trek那般光明正面。故事充滿了大量的懸疑伏筆和角色衝突,影像風格也帶入了手持攝影的手法。如果你覺得Star Trek太中產太幼稚太小孩子氣,星際大爭霸可說是完全不同的典型。
但是若和舊版的星際大爭霸來比較,期待新版能讓觀眾重溫舊夢的人可能會 感到失望。舊版比較像是Star Wars和Star Trek的綜合體,風格化的英雄如同絕地武士,賽隆人的造型又有點像帝國士兵,銀河號的規模和造型也像是帝國艦隊,星際冒險的故事則是仿效Star Trek。新版雖然後面還沒看,但要類比的話,我覺得還比較像是諾曼地大空降加一點點的X檔案的懸疑陰謀。
可能最讓人感到失望的,就是舊版 中的飛行英雄史巴達在新版中變成了一位女性角色。不過新的小史巴我覺得她的照型和男孩子氣,感覺滿像機動警察裏的泉野明,其實也別有不同的魅力,有別於現 代科幻影集流行一堆辣妹的風潮。但新版中也有服務男性觀眾的驚喜,就是新的賽隆人出現的和人類長的一模一樣的型態,最常出現的那位可說是一位金髮尤物,她 以美色滲透入人類殖民地,造成人類的滅亡。其後也時常穿著清涼以幻影的形式出現在銀河號內。
舊版與新版的阿波羅與Starbuck,以及美豔的賽隆人
另外由於新版是有線電視製播的影集,預算不若 Star Trek那般雄厚,所以在特效場面上目前看來並沒有那般花俏熱鬧,但錢少有錢少的作法。就首集而言,故事專注在銀河號上,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在描寫人類殖民 地淪陷的景觀,也許對看慣好萊塢電影大場面的人來說會有點不滿足。但圍繞在銀河號的戰爭場面卻也不含糊,用類似手持橫搖的攝影風格也營造出太空戰的緊張 感。
最後不能免俗地又要把這部影集和9/11來扯上關係。我覺得這是時代的轉變,在於不論是舊版或是Star Trek,都沒有如新版那般充滿戰後壓力創傷的氣氛。從伏筆也可預期,人類和賽隆人的真假難辨,可能會讓銀河號充滿陰謀諜報的恐怖氣氛。而賽隆人侵略的神 秘動機,在日後也可能會讓這原版萬惡的象徵,有著形象轉化的機會。此外賽隆人為人類所造的機械生命,以及在迷你影集中,如同《世界大戰》一般的復仇與生存 的掙扎;這些全都符合9/11之後的政治正確。
重點是三小時的迷你影集,真是的高潮迭起,相當有氣勢,讓人期待銀河號未來的旅程會如何發展。在Star Trek結束後的現在,又有一部新的科幻影集能讓人期待真是不錯。
[2008/10/18 更新]
後續文章:
- 寫在《星際大爭霸》第二季開播之前 (2006/9/02)
- BSG星際大爭霸第二季Review[草稿] (200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