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趁之前的連續假期又讀了一本小說,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的《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關於這部書的內容可以看看博客來的介紹,節錄一段,以防日後連結失效:

奈波爾在這部寓意深遠的小說中,講述的正是歷史動亂、社會分崩離析的故事。印度、回教國家、非洲和南美洲地區的文化衝突,是奈波爾一生最關心的議題,而從《大河灣》中,我們看到部落之間的混戰、權力爭奪所帶來的令人窒息的腐敗和破壞﹔我們看到非洲人倉促被殖民者送進現代世界,茫然不知所措﹔盲目的殖民政府如何把非洲的天然資源搜括一空。我們看到急劇的變革、動盪的政權,帶來的是一群群飢民,以及形形色色、尋找發財機會的非洲人。奈波爾以無比豐沛的想像,將壯闊繁複的背景、各具特色的人物,交織出如史詩般扣人心弦的作品──《大河灣》。


本來以為會是一本很晦澀難讀的小說,結果看了前面一小段就完全把平日鮮少讀書的我給抓住了。主角沙林出身在東非印度裔的移民家族中,在非洲土生土長但又是個十足的的外來者,活在封閉的移民族群中。他不斷夢想著要脫離古老的傳統生活,於是他抓住了一個機會離開了家鄉,深入非洲大陸在一個村落落角開店,他原本以為可以享受白人殖民文化所遺留下來的生活方式,但他所見卻是暴亂之後滿地的廢墟,和疲累的非洲住民。他和許多移民懷著期望居留下來,希望脫離殖民勢力的非洲可以逐漸發達富裕,期望最後終於可以落地生根,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

一直到結尾,沙林還是屬於失根的狀態,而到後來他也越來越清楚他對人生的模糊幻想終究是不存在的。血統上的印度文化早就失去聯繫,教育和思想上的歐洲世界他更是無法融入,而他所在的非洲又陷入不斷地動亂、瘋狂的極權專制和民族意識,過去移民族群封閉的生活隨著時代也分崩離析。

小說裏談了很多東西,但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作者描寫在這塊土地上來自各方的人物,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心路歷程,所有的一切都是關於對自身文化、環境與未來的想像。作者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以在我感覺上是超越角色本身的旁觀態度,不斷反覆描寫沙林對四週的觀察以及他自身的文化衝突,刻劃出一個苦悶且絕望的人像及其所身處的混亂時代。我覺得,這種苦悶和矛盾,只要活在曾被各種方式殖民過的文化裏的人,應當都不難體會。

算是開拓了我對非洲極為有限的想像。(非洲電影我好像也只看過一兩部)

這本書前面有段導讀,建議不要先讀,因為感覺上有點誤導。裏面把某些角色先給定調了,可是真讀到時又發覺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是第一人稱,角色的態度又隨著時間不斷變動,關於書中的人事物還是要由讀的人自行評斷才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fredoliao 的頭像
alfredoliao

Blog on Something Else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