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讀過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最近買了貓頭鷹新出版的名作《我,機器人》,之後又跟人借了之前天下出的《正子人》,連成一氣讀了下來。在此就隨意聊一下我個人的感想。

《我,機器人》其實是一連串的短篇故事,透過一名記者訪問一位著名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道出在艾西莫夫假想的未來中,關於機器人不同的發展所生出的不同故事。和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2004) )只有概念相同,劇情則完全不同,當然兩部作品中共通的就是那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
艾西莫夫以他構想出來的三大法則,來想像、討論機器人的行為與人類的關係,機器人從人類的幫傭,到代替人類從事危險勞役,後來甚至幫人類動腦發展科技,最後某種程度地接管了全球的經濟市場,其中還有外表與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偽裝成人類當上了全球的政治領袖。而這些故事都牽涉到了三大法則的漏洞或矛盾之處,同時也映照出人性的不完美與對機器人的焦慮,構成這部帶點史詩味道的科幻小說。
我覺得這些故事大都滿有意思,只是太過著重於"假想"與"推理",變得像是以機器人為偵察對像的偵探小說。也許是先天架構的限制,這些短篇故事發表時間相隔許多年,在內容上也沒有很嚴僅的關聯。而透過這些"假想",除了玩弄許多推理解謎遊戲,以及機器人與人性的類比之外,1940-1950年代對機器與人的想像,拿到經過《銀翼殺手》和《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這些作品(抱歉,我只知道電影)後的今日相比,實在也說不上多讓人驚奇。不過畢竟本書是科幻界中機器人的始祖,比起上述那些有點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玄妙電影,其淺白有趣的推理情節和背後暗藏的啟發性也許更讓人滿足。
書中的主角蘇珊凱文是個泠漠不喜歡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她不只一次表達出她對機器人的推崇,甚至在《證據》那篇道出外表和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和一個 完美的人類是幾乎沒有差別的,書中也直稱那些反對機器人的所謂人類本位的團體是落伍保守的。她對機器人的偏愛,除了其強大的運算能力或體力之外,最重要的 是因為機器人的單純、堅定的意志與良善(雖然有不少機器人搞出了不少麻煩)。某些智慧機器人甚至也產生了自認比人類高等的優越感,雖然書中也有不少地方暗 示了這樣的心態的矛盾之處(《消失無蹤》《騙子!》),但都沒有明確地去探討到底機器人對於人類的意義何在,也許是要讓讀者有自行詮釋的空間吧?
就 我看來,蘇珊凱文對人類的厭惡或對機器人的喜愛,一方面流露出艾西莫夫對人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顯現出他對科學與智慧帶領人類未來的高度期許,如同基地系 列中,人類要靠一個偉大心智的計划來引導歷史的發展,若拿到機器人系列來看,或許謝頓博士根本就是一個機器人也說不定。有趣的地方就在於,蘇珊凱文可以說 是不願認同人類情感不安定與自私自利的本質,而把對人類完美形像的想望投射在機器人身上,但這種絕對的完美其實是"非人"的。機器人所代表的進步與理性帶 領著人類邁向不可知的未來,人類自我又何在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書中許多的機器人擁有思考能力,不時產生如同人類的情緒,某方面來說機器人隨著發展也變的更像人類,是否有一天會真的和人類一樣有著複雜的性格與感情呢?到那時機器人還會如此"完美"嗎?三大法則是否還能作用?《我,機器人》其實並沒有推想這麼遠。
其 實電影《機械公敵》除去商業化的包裝之外,劇情把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哲學做了些比較貼近現代通俗價值的修正:一方面質疑了機器人"非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 又透過去除三大法則,讓機器人能夠更貼近人類,成為真正擁有所謂"靈魂"的智慧體,同時又肯定了人類自我選擇的意志。把書中的矛盾轉化成一種更令觀眾安心 的結論。
在《我,機器人》的結尾,蘇珊凱文回顧了她所見機器人的歷史:「一開始機器人還不會說話,最後他們挺立於人類與毀滅之間。...你將會看到下一波的發展。」,你說那會是什麼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