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這本書中,時空就在《我,機器人》之後,所描寫的就是一個機器人試著要成為一個"人"的故事。

《正子人》是艾西莫夫在晚年時,和另一位作家席維伯格合作改寫艾西莫夫所鍾愛的較早期中篇小說《雙百人》而成,比《機械公敵》更早之前就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 1999),由羅賓威廉斯主演,我只看過那部片的後半段;由主角的選擇,可想而知是一部非常勵志、溫情,充滿人本主義的電影。同樣的,《正子人》相較於《我,機器人》,更具感情更動人,但我在讀的時候,同樣的矛盾仍然揮之不去,甚至更強烈。

故事主角安德魯最早是一個管家機器人,卻不知為何地擁有了藝術創造與欣賞美的能力,在主人的幫助下,他靠著設計製作傢俱賺了不少錢,成為歷史中第一個擁有財產的機器人,而後他甚至出錢打官司,成為第一個"自由"的機器人。接著他開始試著穿上衣服,改變外貌,連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像人類。他研究機器人的歷史並且出書,為了更接近人類他還自力研究並更換成"仿製人"的外殼,讓自己可以吃人類的食物。最後他進而要求在法律上被承認為一個真正的"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甚至還違背了機器人的第三法則。

在安德魯兩百年的"人生"中,他不斷的變化不斷的思索併成長,但他四週的親友也一個接一個地出生然後死去。而人類社會也因他的出現,懼怕有智慧的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於是從他而後的機器人被逐漸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個性,安德魯也因此成為機器人中獨一無二的個體。

故事透過安德魯身邊不同的人的反應,一步一步挑戰了人類對於機器人逐漸超越自身定位所能接受的極限。但這畢竟只是個故事,要讀者去接受安德魯是一個有靈魂的機器人也不是太困難的事,反而比較有趣的是艾西莫夫描寫其中過程的想像力,還有安德魯泠眼看著他不同時代的朋友對他各種不同的情感與反應。除了感嘆人類短促的生命之外,我也懷疑是否真有哪個人類是真正的把他當作一個"人"來看待?

最讓我疑惑的,其實是到底安德魯成為人的渴望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他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之後,成為一個人會是這麼重要的事呢?一直到故事的最後,我還是不認為安德魯真的成為了一個人,而社會終於承認他身為人的原因也實在讓我覺得不太合理。而安德魯他最後表達的,他想要成為人而不能的"痛苦",雖然動人,卻還是說服不了我他到底所為為何。

當然,關於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性的哲學問題,是沒法用明白的推論來陳述的。但往往只要一個抽像的描寫,一個詩意的共鳴,就有可能透露出難以言說的宇宙之秘,但這就不像是艾西莫夫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邏輯的、科學的、知識的、有宏大想像力、表達又淺顯的作者,這也是他的小說總是很容易讀也很有趣的原因。雖然如此,這部艾西莫夫晚年重新改寫而成的長篇小說,比起早約四十年前出版的《我,機器人》,少了不少推理論證的情節,多了更多對情感與人性的描寫,此等動之以情的寫法,來談機器人能否成為人的議題,或許是更有效的吧?

我一直想到《AI人工智慧》這部電影,在庫柏力克架構出的人類末世界中,一個承載著人類對美好情感渴望的機器小男孩的無望之旅,而史匹柏則試著讓觀眾為了這個機器男孩而哭泣,最後還出現未來的機器人道出人類靈魂為"存在的關鍵",這種十分人類本位的想法。這或許就是艾西莫夫非得要讓安德魯成為一個人的想法吧。無論是AI裡面的大衛,或是《正子人》裡面的安德魯,都是人類所造(所寫?),為人類而生的個體,無法從人類的價值觀切割出來。也或許艾西莫夫也和史匹柏一樣對人性還保有著純真的想望,如同蘇珊凱文一般地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機器人身上,而機器人就成了人類意志的延伸。

沒看過機器人系列的其他作品,也滿想看原版的《雙百人》,也許看完後又會有不同的想法也說不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fredoliao 的頭像
    alfredoliao

    Blog on Something Else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