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手部開始感到不適,手腕偶有酸痛的症狀,手掌也時有些微麻麻的感覺,本想休息幾天就會好,但是情況一直反反覆覆。五月底時逐漸地連手臂和肩膀都酸痛了起來,我一直懷疑是否和去年底摔車有關,於是去看醫生吃藥打針,後來不放心又去看了神經外科,照了頸椎X光和MRI,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也只能當做是長期過度使用電腦姿勢不正確所致。
除了看醫生,吃著好像沒效的消炎止痛藥,做著好像也沒效的復健之外,開始研究使用電腦時的姿勢和設備是否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呢,我把之前花大錢買的網椅的頭枕給拆了,因為我一直懷疑頭枕的位置不佳造成我頸部的壓力。然後我也很不幸的發現這把椅子更多的問題,主要是我試著想把肩膀和手肘放鬆來使用鍵盤滑鼠,但椅子的扶手就是沒辦法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既使在最低的時候也會帶給手肘壓迫感,再加上左右扶手的寛度也迫使我兩手肘還是要往外開。簡單來說就是這把椅子就扶手來說是比較適合給身材比較大的人坐的。
更大的問題出在桌子上,租屋處的桌子是房東附的書桌,高度就電腦使用來說過高了些,鍵盤和滑鼠放在桌上讓手部使用時必需抬起來,讓肩手酸痛的我更不舒服,可是椅子高度就算調到最高也沒法讓手部自然放鬆。於是讓我興起了購買附有鍵盤架電腦桌的念頭。

後來在大賣場買了上面這張DIY電腦桌,不到一千元的價格,特色是鍵盤架夠寛可以同時放下鍵盤和滑鼠。可惜的還是因為椅子扶手高度的問題,如果讓手肘自然下垂就沒法靠到扶手。調整了半天,目前還是把鍵盤滑鼠放到桌面上,調整椅子和扶手的高度,再加上大賣場99元的座墊和抬頭挺胸的姿勢來讓手肘和肩部比較舒服。感覺買了有點白搭。

除了桌椅的問題之外,鍵盤和滑鼠自然也是要調整的目標。我一直以來都使用簡單的標準鍵盤(A4 Tech雙飛燕)和微軟最便宜的光學小白鯊,雖然它們都很好用沒什麼問題,但是當打電腦讓手部感到不適時,就激起了我升級的念頭。
滑鼠部份一開始我入手了羅技木星軌跡球當做備用滑鼠,主要是看上它手腕不用移動施力的優點。後來我又入手了微軟的光學閃靈鯊3.0,因為它紮實的握感和網路上的好評。

我覺得羅技這款軌跡球品質不錯,但要上手是要花點時間,而且很難取代一般滑鼠的精確操控。而光學閃靈鯊3.0的重量比之前小白鯊稍重,也是要花點時間適應,但習慣後確實握感相當不錯。
鍵盤部份我入手了這把微軟人體工學鍵盤4000。

這鍵盤的特點就是左右分開有斜度中央高起的設計,說是讓手腕可以維持在最自然的角度,大護腕的設計也相當舒服。更特別的是鍵盤前面可以墊高,讓手腕有更舒服的水平角度,當然若不適應的話也可以調整成傳統鍵盤後側墊高的方式。

實際使用的感覺,我對鍵盤左右分開的設計沒什麼意見,原本兩手適度分開就是讓手臂和肩膀比較舒服的姿勢,但鍵盤前面墊高的設計就有點怪,因為墊高後手臂就會些微抬起,放在一般的桌上就顯得太高了點,而鍵盤的大size也不容易放進鍵盤架裏。使用上還滿容易上手的,沒什麼非常不適應的地方,但按鍵的感覺有點硬,並不是打起來很順暢的鍵盤。
後來在調整研究之中,我又發現這鍵盤的最大問題在於其人體工學的設計只做了一半。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資料和我自己使用的感覺,一般鍵盤的問題在於右側放了數字鍵盤和方向鍵、六個編輯鍵,因為電腦鍵盤初設計時滑鼠並不普及,所以在右側放了很多的按鍵,但這設計放到現代來看會迫使右手使用滑鼠時必需讓手臂往外開,也是會造成壓力的姿勢。解決方法一個是改用左手拿滑鼠,一個就是拿掉右側多出來的按鍵。
後來我把這人體工學鍵盤拿到公司較大的桌子上使用,而又入手了便宜的小鍵盤(A4 Tech 迷你鍵盤)加上護腕墊放在住處使用。

小鍵盤明顯的好處是右側空間空出來了,但一些按鍵重新排列後需要去適應。而且一般便宜的小鍵盤都是用比較薄的按鍵,打起來的感覺和一般大鍵盤不一樣,我覺得是不太好打,但也有一說是短程的按鍵是比較省力的。 [2009/8/8新增] 除了打字的手感之外,我發現沒有右邊的ctrl鍵實在是很討厭,另外也發生過J鍵和逗號鍵卡鍵的狀況。
後來再繼續研究,覺得網路上討論的高階鍵盤都是往機械式鍵盤的方向走,清脆好打的手感是其特色,印象中大學時期剛使用電腦時就是機械式鍵盤,後來輕巧安靜的薄膜式鍵盤出現後就逐漸取代了機械鍵盤,那時還花了一點時間適應。機械鍵盤的手感確實滿令人懷念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該考慮購買一把來用。
另外也可以考慮更徹底的人體工學設計,比如說下面這兩款:

這兩款都是Kinesis的鍵盤,設計特別當然價格也不便宜。
其實滑鼠和軌跡球也都有很多升級的空間和高價產品,有機會再說吧。
最後,其實也不確定買了這些東西對肩手的酸痛有否幫助,這一陣子狀況是有改善,但或許減少在電腦前的時間,好好地休息會是更好更直接的方法吧,關於人與電腦的關係真有許多需要考量的地方。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