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買了兩本關於「工作」這個主題的書。

第一本是芭芭拉艾倫瑞克的《我在底層的生活》,內容是關於作者身為一位專欄作家,以一位單身六十歲婦女的身份試著在異地實驗自給自足的勞工生活,幾次的實驗中她從事了餐廳女服務生、清潔工、大賣場銷售員等工作,嘗試著看是否可以靠工作的薪水來支付三餐和房租,並從中第一手觀察貧窮勞工的職場樣貌。

其實這本書比較是作者以他自已體驗過的角度來揭露美國貧苦勞工的慘境,所以大部份就是一些很折磨人的挫折故事。重點不在於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工作的辛苦以及找到工作後要面對條件很差的工作環境和收入。作者在從事底層工作體驗時的宿命就是賺得錢永遠沒法付清房租和其他生活消費,所以必需一直長時間出賣勞力工作,直到撐不下去為止。這大概就是書中一直重覆的事。

我覺得說不上有什麼文學性在裏面,很碎碎唸的風格,但文學性大概也不是這本書的重點。我覺得比較可以思考的地方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到一個極致,資本家如何用盡一切力氣去剝削底層勞工的勞力。甚至奪去美國民主與人權的價值。而這些苦悶的生活情境一直在中產階級和有錢人四周上演,但他們都視而不見。基本上就是一個龐大的共犯結構。而身在底層的勞工似乎永遠沒有可以翻身的一天。

讀完千頭萬緒,除了覺得我連加兩個星期班還抱怨東抱怨西的真是太不知人間疾苦了之外(至少我還付得起房租,回家還有大電視可看。),就個人的角度而言,其實每個人都處在自己生活的圈圈中,看不到不同階層或族群生活的方式。會以一種自我的價值觀來想像這個社會。

所以看完這本書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看待自己工作的處境。

 

第二本是艾倫狄波頓的《工作!工作!: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原本怕會很沈悶,卻意外地很好看。

這本談工作的書不是在談職場工作的環境或是收入和生活或是勞工與資本社會等等議題。而是透過對各種不同產業的觀察來思考工作之於人之於社會之於世界的意義,比較是從哲學、知識和美學的角度來思索世界如何運作以及人身在其中工作的定位等等。

作者在介紹每種產業時都塞了很多專有名詞,但卻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每種工作或產業大概是什麼樣貌,再輔以一些感性幽默的筆調來對這些工作提出一些類似存在意義的思索。大抵上這本書有一個重點,就是描述人的生活和文明中許多無可奈何的徒勞無功。當然這些看似無意義的徒勞裏面都潛藏了許多常被人忽略的美感和感嘆,關於人透過工作來對抗自然與命運的虛無。

狄波頓用一種自嘲的幽默語氣來消解各種事物的意義同時又賦與它們新的意義,但是除了訴諸某種通俗的感性之外,說不上來作者有什麼熱切的東西。 其實有時候覺得像是旅遊生活頻道裏的波登不設限,為那些旅徒和美食加上一點文化上富個性的詮釋,讓觀眾獲得某種品味上的驚喜和共鳴。

文字比前一本書來得流暢優美多了,內容也比較有深意,但我不知道這只是本文人角度繁瑣的叨念,還是看完真能留下些什麼。不過確實也暫時讓我思索了自身看以無謂工作的意義何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fredoliao 的頭像
alfredoliao

Blog on Something Else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