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NFt-gFqLDxY/T0w_v-6KfLI/AAAAAAAACX8/01D13jV50SQ/s360/ILiveInTheFuture.jpg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2011-04-10)

翻完了《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算滿好看的一本書。裏面用生動的文筆描述了現代網路通訊的科技如何塑造出新的網路生活模式,並且思考與反駁了許多人對網路的質疑。

作者任識於紐約時報,不過他開宗明義就自白他早已經停訂了實體報紙,從這裏就帶出了傳統媒體面對網路的恐懼,不管是雜誌報紙、書籍、音樂、電影,甚至是教育、行銷等等社會許多不同的媒體都會受到來自網路的挑戰。作者試著去從各種不同方向去找尋新媒體的可能性,以及思考產業要如何適應。比如他的第一步就是去訪問色情產業(色情產業從歷史上來看是最能適應新科技形式的產業),但在網路時代色情工業也遭受很大的挑戰,如大量的盜版和素人自拍的免費網路短片等等。雖然面對網路時代色情業還沒有明確可行的答案,但提高品質降低價格以及分眾化個人化都是業者努力的方向,人們仍然需要看A片,只是不願意再付出同樣多的金錢,而且口味更加私人更渴望主導性。

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重點,傳統的大規模單一價值的商品,將由更分眾更私人的體驗所取代,這也順勢帶到網路社群的運作與對生活的影響。比如Twitter或Facebook就可說是新一代的新聞媒體,它們部份取代了傳統媒體,提供給使用者他們各自關心的訊息,而這些訊息是透過社群彼此分享而達成的。而使用者面對龐大的網路資訊所可能產生的焦慮,作者認為只要積極去建立自己的網路訊息社群,互相過濾,相信有價值的新聞自然會找上門,不用太煩惱資訊過多的問題。

作者另外也反駁了一些傳統思維對網路的質疑:

  • 網路分眾會造成封閉性?其實傳統媒體更單一更封閉,網路反而讓人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訊息。
  • 網路造成青少年專注力下降的問題?雖然確實網路多工的特性讓人傾向於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多工,這中間人們還是會有所取捨,同時這也不代表多重工作不能夠把事情做好,只是另一種不同的行事思維罷了。
  • 還有新一代年輕人可能沒有耐心去欣賞長篇作品?網路原生的青少年還是可以長時間專注在新媒體上,只是需要不同形式更多的互動。
  • 網路會造成年青人社交困難?其實網路的社群和真實的社群一樣不也都是某種對群體虛擬的想像?

 

裏面談得的東西很雜很多,基本上作者是很相信人類可以適應新科技帶來的改變,並且會讓世界更好,雖然其中不乏風險。

這本書在我自己較感興趣的電影和音樂方面就有一些需要再思考的東西。音樂產業現在正在發生的,就是大量的數位下載和實體CD銷售下滑,而人們花越多的錢去體驗現場演出。作者認為消費者想要的是一個體驗,而不是相對昂貴但其實只有一、兩首好聽的專輯CD。所以他對itunes的銷售模式多所好評。

還有電影,他也認為付費下載是個好主意,讓人們可以選擇在手機、電腦上觀賞最新的電影,只要價格合理且方便,消費者是願意付錢的,讓傳統電影院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但我覺得言下之意是,無可避免地傳統電影形式將受到挑戰,說不定未來寛頻、LCD、平板大行其道的社會,上電影院看電影會更加困難?(其實現在已經發生了)這代表了某種藝術形式或說是某種體驗的消亡。

我自已是很早就接觸網路,但不算是最擁抱網路科技的人,我沒有智慧型手機也很少玩facebook,也很少用筆電,大概一部份也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吧!這本書至少會讓我比較正面去思考網路這件事。 主要是網路造成新的社群新的認同新的溝通方式,這都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不過人類或許可以適應每次的時代轉變,產業可以大洗牌再重生,生活會更加的便捷富裕,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會變得更好呢?人類會更得更幸福嗎?文明會更進步嗎?這本書並沒有就此再談得更深入。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fredoliao 的頭像
alfredoliao

Blog on Something Else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