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OtWIst5HVaA/T0xU6jW63lI/AAAAAAAACYU/1sqFwpe10wk/s360/YouAreNotAGadget.jpg

 

《別讓科技統治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

(2011-10-07)

最近在看一本書《別讓科技統治你》,作者是虛疑實境之父Jaron Lanier,他是誰我不知道,只知道他也是網路科技界的老骨頭。他在書中提出很多對現在網路發展的批判也因此好像多了一些份量。書寫的不算好讀,雖然是小書,但比較像是個人的碎唸少了一些清楚的脈絡,還有一些不太好懂的專業名詞和觀念。有些論點不免讓人覺得他好像是不喜歡網路世代的老古板。

不過我想可以刺激思考的地方滿多的。比如他花很多時間批評現代網路界對電腦連結而成的集體智慧的盲目信仰(如Google,如開源程式)。直說群眾智慧的扁平化抹殺了個人的創作。他也不斷批評社群網站把人際關係和人的樣貌給僵化樣板化,抹殺了人的自我。同時也身為音樂家的作者更花了許多時間談各種資訊開放和免費的文化如何殺了音樂產業的產值和品質。甚至他也把雲端和虛擬再虛擬的觀念牽扯到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亂像。

當所有一切都雲端化電子化,人們看網路上的影片,讀網路的文字、聽線上音樂,如果傳統的創作者再也無法生存,一切都轉到網路的集體智慧,我們是否是在扼殺文化創意?對新時代藝術形式的期待是否會成真,那又會是什麼樣貌?位元、大量的資訊、雲端、電腦智慧,他認為這些資訊本身毫無意義,除非有人的介入詮釋。所以重要的是科技要來依附於人的需求,而不是人被科技給制約,失去了靈魂。

對照到最近賈布斯去世的消息,裏面也提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軟體公司就是一家封閉的而不是開源的公司(蘋果),所以iOs vs Android誰好誰壞在他的思路下反而有不同的見解,這種開放系統圍攻封閉系統的戰爭,到底是iphone比較吸引人還是androd手機比較吸引人呢?

若以作者對音樂發展的看法來看,作者認為過往每十年流行音樂風格就會有世代的大翻新,但進入網路世代似乎就停滯了,九零年代末期的音樂和現在的音樂似乎讓人難以分辨,這論點似乎和我個人的感覺不謀而合,不過我一直覺得是我沒抓到屬於現代文化的性格,事情可能要過個幾年才會清楚。

作者也提到MIDI對音樂的影響,MIDI是從八零年代開始興盛的,大量的電子配器,用簡化的描述來定義音樂。而電腦介入音樂製作過程現在是更加厲害,連人聲都可以用電腦調音。大量pattern的拼貼組合,混合各種現成的音色與節奏,如同現代的人們在網路上到處取用影像、文字、聲音進行重製修改拼貼,這就是類似作者所說的網路扁平文化。(不過作者認為當代唯一運用數位風格而能提升成藝術的音樂類型是Hip-Hop,因為Hip-Hop的本質很多就是sample拼貼,透過拼貼產生意義。)

重點是科技限制了人的發揮,音樂必需在技術的規範下製作。當然他的意思不是不要用midi,或是不要用網路,而是在運用時要理解它們的限制。這背後取捨當然是和人有關的。結論就是不要讓科技制約人性,不要讓社交網站定義了你的人際關係模式,不要讓電腦音樂限制了音樂創作的可能性,不要讓開源免費的思維限制了對程式發展的想像,不要讓搜尋引擎和維基百科制約了對文本與知識的追求。

我自己在看這本書時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 當年第一次做出自己的網站,或是第一次下載mp3,或是其他第一次感受到網路帶來的變化與威力而生出的感動與興奮,過了十多年後的現在,我們怎麼來回顧我們獲得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網路真的給了我們所期待的一切嗎?

作者很酸地講了,如果在1980年代他跟大眾說未來25年的網路發展,最後人類會發展出更好的UNIX系統和寫出一本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當時的人們一定會大失所望。但現在大家卻熱烈擁抱開放且免費的Linux和Wikipedia。

不過這本書真的寫的很隨性,很多是取自作者的雜誌專欄集結而成,所以一些論據很缺乏,有時候會覺得只是作者的隨語,如果沒有和他類同的知識背景很難判斷他說的對不對。所以我不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別人看,因為真的不太好讀,比較多是在思考電腦科技對人性本質的哲學思索。不過還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最後面談到虛擬實境的部份就很有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