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方塊--(Rubik's Cube)當然不是什麼新玩意,在我小時候就玩過了。記得那時候只知道亂轉,報紙有登出公式也看不懂,一氣之下乾脆把貼紙給撕下來重貼了事,有時候碰到會轉方塊的叔叔也會求他幫忙轉回來,這算是屬於小時候留下來的遺撼吧。

前兩個星期看到同事桌上出現魔術方塊,一問之下原來他已經研究魔術方塊一個多月了,甚至還買了一個新的售價五六百元的官方版魔術方塊。在他介紹之下我也上網研究了一下,用老舊的台製方塊按照公式轉一轉,終於也給我轉出來了,算是了卻童年的一椿心願。不過研究下來竟欲罷不能,發現原來魔術方塊的學問還不小,後來也上網買了一顆官方版方塊。

想知道怎麼解魔術方塊的人可以上網站讀一讀,我的心得是:如果只是想學會解開魔術方塊,看網站練習個兩三天大概就可以不看公式解出來了,但玩魔術方塊的人不只求解出來,還要求最速解。所謂最速解不只是演算法要最有效率,還要讓手指熟練能夠快速轉動方塊,並且能用最短的時間觀察出方塊的pattern,反應到手指做出適當的公式。

以前完全不懂魔方的時候,會以為玩魔方就是要花腦筋去慢慢地把方塊一面一面轉出來,做完一面再解決下一面。這當然是一種玩法,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數學家或天才,能夠自行推導公式或是光用看的就可以看出轉法,不得要領大概一輩子也轉不出來。當然厲害的人很多,許多不同解法也一一出現,但如果只是求能夠解開魔方,那這遊戲大概也就到此結束了。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去年寫的一篇"星際大爭霸2005"(Battlestar Galactica,簡寫為BSG),似乎成了本站熱門點閱的文章。原本去年看完第一季之後,就想寫一下對這部影集的想法,可是一直拖到第二季也上網看了快一半了,到一年之後的現在,Cinemax也將在9月3號(就是明天)晚上九點開始續播BSG的第二季,仍然是一篇文章都沒生出來。"懶"當然是一個原因,但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第一季完結的當下,我仍然搞不懂這部影集到底要說什麼?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大概是民國7x年的時候吧,記得是華視在周六還是周日晚上可能是十點,曾經播出某某劇展之類的單元劇,每集都會演出一些怪奇的警世故事,當時的主題曲的旋律和歌詞還留在我腦海裏,剛才突然想起來,好奇這首歌到底是哪冒出來的。

歌名忘了,但記憶中部份歌詞如下:

我要飛多高 我能飛多高
帶著折翼的心情
我能飛多高

人們往往化為超人 匆忙扮演所有的角色
烏雲是撒旦的銀幕 許多悲劇無情地上映
像一場煙火地鬧劇

我的理想沒有人導演
我的舞台沒有人排練
我總是牽掛
我要飛多高 我能飛多高


一首男聲作品,應該是沒有紅過。不過有點淒涼的歌詞還滿配單元劇的氣氛。

不知道有人記得嗎?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昨天突然想到這首歌,在網路上找到許多不同版本,聽著聽著,一整天旋律不停地在我腦海中迴響著。

"Redemption Song"

Words by Bob Marley

Old pirates yes they rob I
Sold I to the merchant ships
Minutes after they took I from the
Bottom less pit
But my hand was made strong
By the hand of the almighty
We forward in this generation triumphantly
Won't you help to sing these songs of freedom
Cause all I ever had redemption songs, redemption songs

Emancipate yourselves from mental slavery
None but ourselves can free our minds
Have no fear for atomic energy
Cause none of them can stop the time
How long shall they kill our prophets
While we stand aside and look
Some say it's just a part of it
We've got to fulfill the book

Won't you help to sing, these songs of freedom
Cause all I ever had, redemption songs, redemption songs, redemption songs

Emancipate yourselves from mental slavery
None but ourselves can free our minds
Have no fear for atomic energy
Cause none of them can stop the time
How long shall they kill our prophets
While we stand aside and look
Yes some say it's just part of it
We've got to fulfill the book

Won't you help to sing, these songs of freedom
Cause all I ever had, redemption songs
All I ever had, redemption songs
These songs of freedom, songs of freedom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2年好像是MTV Channel進軍亞洲的第一年,也在那年MTV點燃當時我對西洋音樂的熱情。

就在1992年最後一天,正在讀高中的我就在電視機前面,守著1992 top 100倒數,錄下當年我最愛的歌曲。真到十幾年後的剛才,翻出了當年留下來的錄影帶,帶子現在已經不能看了,但是背後的歌單還清楚記錄著那年的回憶。

以下是當年錄下的部份歌單(沒興趣的歌我就沒錄了),留做紀念。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自從去年決定捨iRiver T10,把目標放在mpio fy600之後,又過了半年。不過fy600推出後似乎網路上一片沈寂,沒什麼人在討論這個機子,可能是換了晶片降底成本之後,就沒什麼人看的上眼了。我也只好繼續觀望。

等到最近,韓系MP3的另一個牌子Cowon的iAUDIO系列也降價了,這品牌之前在台灣原本是高品質高價位的機種,所以一直沒有考慮,但降價後變得滿超值的,於是就下手買了。

我買的這款是iAUDIO 5,容量1G的純mp3機種,雖然1G的容量還是嫌小,但不太想再等下去。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PCHOME個人新聞台升級成2.0,不少我常去逛的新聞台版面都煥然一新,老實說,變得和其他Blog沒什麼兩樣(有人還抱怨變成罐頭了)。但最重要的RSS功能還是沒有....

我個人以為之前個人新聞台最大的特色就是:"看起來不太像個Blog",在現在BSP滿天飛的時代,大部份的Blog看起來就是那個樣,一個title bar,兩欄或三欄,有月曆,有彙整有分類有RSS串連有小貼紙,都擺在差不多的位置。

雖然我的Blog也是長成這樣,但之前就興起一個想法:是不是可以把模板樣式改成和個人新聞台很類似的樣子呢?現在這個白底素色的版面也是有點仿效個人新聞台的簡潔風格,但版面配置還是傳統的Blog樣式,如果改得徹底一點,來個"偽個人新聞台",好像滿有趣的。

不過這樣可能會有版權問題?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都是Firefox的外掛新同文堂搞的鬼,把自動轉換關掉就行了,真是耍白痴。

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我在文章中打"裡(田土)歐洛",結果全都變成"裡歐洛",台北電影節官網也是如此,別人的網站也一樣。不只這部電影片名,我發現像是地名某某鄉某某"裡"(田土),結果也全都變成"裡"了,可是我打"公里"就沒有錯,"一里"也沒錯。

上網google也不知從何查起,只知道連"裡"(另一個ㄌㄧˇ)這個字也不見了。還有"傑"(木火),打"周杰倫"沒錯,但其他狀況就會變成"傑",真是快瘋了,不知道是我平台的問題還是什麼?

還是抓圖好了:

想試驗的人請在google打入這些字,看找出來的字是什麼。

感覺上像是utf8編碼的問題,這樣無法顯示真正選字的問題真是太恐怖了。

有解嗎?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這本書中,時空就在《我,機器人》之後,所描寫的就是一個機器人試著要成為一個"人"的故事。

《正子人》是艾西莫夫在晚年時,和另一位作家席維伯格合作改寫艾西莫夫所鍾愛的較早期中篇小說《雙百人》而成,比《機械公敵》更早之前就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變人》(Bicentennial Man- 1999),由羅賓威廉斯主演,我只看過那部片的後半段;由主角的選擇,可想而知是一部非常勵志、溫情,充滿人本主義的電影。同樣的,《正子人》相較於《我,機器人》,更具感情更動人,但我在讀的時候,同樣的矛盾仍然揮之不去,甚至更強烈。

故事主角安德魯最早是一個管家機器人,卻不知為何地擁有了藝術創造與欣賞美的能力,在主人的幫助下,他靠著設計製作傢俱賺了不少錢,成為歷史中第一個擁有財產的機器人,而後他甚至出錢打官司,成為第一個"自由"的機器人。接著他開始試著穿上衣服,改變外貌,連思想也變得越來越像人類。他研究機器人的歷史並且出書,為了更接近人類他還自力研究並更換成"仿製人"的外殼,讓自己可以吃人類的食物。最後他進而要求在法律上被承認為一個真正的"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甚至還違背了機器人的第三法則。

在安德魯兩百年的"人生"中,他不斷的變化不斷的思索併成長,但他四週的親友也一個接一個地出生然後死去。而人類社會也因他的出現,懼怕有智慧的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威脅,於是從他而後的機器人被逐漸剝奪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個性,安德魯也因此成為機器人中獨一無二的個體。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就讀過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基地》三部曲,最近買了貓頭鷹新出版的名作《我,機器人》,之後又跟人借了之前天下出的《正子人》,連成一氣讀了下來。在此就隨意聊一下我個人的感想。

《我,機器人》其實是一連串的短篇故事,透過一名記者訪問一位著名機器人心理學家蘇珊凱文,道出在艾西莫夫假想的未來中,關於機器人不同的發展所生出的不同故事。和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2004) )只有概念相同,劇情則完全不同,當然兩部作品中共通的就是那著名的機器人三大法則

艾西莫夫以他構想出來的三大法則,來想像、討論機器人的行為與人類的關係,機器人從人類的幫傭,到代替人類從事危險勞役,後來甚至幫人類動腦發展科技,最後某種程度地接管了全球的經濟市場,其中還有外表與人類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偽裝成人類當上了全球的政治領袖。而這些故事都牽涉到了三大法則的漏洞或矛盾之處,同時也映照出人性的不完美與對機器人的焦慮,構成這部帶點史詩味道的科幻小說。

我覺得這些故事大都滿有意思,只是太過著重於"假想"與"推理",變得像是以機器人為偵察對像的偵探小說。也許是先天架構的限制,這些短篇故事發表時間相隔許多年,在內容上也沒有很嚴僅的關聯。而透過這些"假想",除了玩弄許多推理解謎遊戲,以及機器人與人性的類比之外,1940-1950年代對機器與人的想像,拿到經過《銀翼殺手》和《攻殼機動隊》、《駭客任務》這些作品(抱歉,我只知道電影)後的今日相比,實在也說不上多讓人驚奇。不過畢竟本書是科幻界中機器人的始祖,比起上述那些有點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玄妙電影,其淺白有趣的推理情節和背後暗藏的啟發性也許更讓人滿足。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