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大小說家如何唬了你?一句話就拐走大腦的情節製作術》

這幾天把這本書也翻完了,這是一本教寫作者如何安排小說故事的書,作者是資深出版編輯。每一章從一個腦神經科學的觀念發想,以人類是如何閱讀故事的 角度來談該如何創作。所以角色動機要明確,主題要一致,情節要有邏輯脈絡,要剔除一切無關的元素,要召喚讀者的感情…以一本向讀者諄諄教誨的書來說,內容 還滿符合她自己對小說敘事的要求,所以讀來頗順暢,裏面也舉了很多實際的例子讓人看了很有感覺,雖然有時會感到作者有點囉嗦。

以前最常聽見的一個例子就是故事前面出現了一把槍,這把槍後面就一定會被擊發,未經細想時會覺得這大概是照顧讀者的俗成,不過這本書更進一步說明故事埋入 的伏筆如果沒有在後頭適當的呼應,會如何地污染了讀者對情節的專注,每個寫到故事的元素都會在讀者大腦中成為種子互相纏繞,如何控制這些糾纏的枝芽並引導 出一個脈絡變成寫作者最大的命題,也是很多人忽略的誤區。

書中完全以封閉的敘事為標準,對於實驗式、缺乏邏輯的書寫頗有微詞,這大致上應該是對的,畢竟就算是非通俗的藝術電影或文學小說,仍然還是有其敘事脈絡 的,只是其援用的元素和題材不同罷了。不過讀的時候不免會想是否還有別的可能?暫時想到的就是所謂詩電影了,比如《路邊野餐》這種是脈絡不明顯的敘事作 品,還是如導演所說以詩的概念來創作?詩是否有敘事,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拆解嗎?不過這大概是超出本書的範圍了。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面對肥胖的真相》有點算是科普書而不是減肥書,題目在挑戰過去認為多吃少動是造成肥胖的原因,重點不在熱量多少,或是運動消耗了多少熱量,而是吃了什麼 種類的食物。基本上作者的主張就是減少甚至避免糖和碳水化合物,改成攝取大量的脂肪和適量的蛋白質,這樣不但可以減肥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以及避免各 種代謝症候群疾病。

這些並不是什麼近年的發現,而是在二次大戰前就已經成為常識的觀點,只是六零年代開始英美提出熱量太多造成肥胖的說法,以及高脂肪飲食會造成心臟疾病,實 際上這些都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數十年來已形成新的常識,後來許多實驗和研究都展現了相反的結果,也才逐漸有改變的聲音。近年很多所謂講求食物GI值的減肥 法,或是減糖和澱粉的觀念也已經不新鮮了。

不久之前美國才修正了飲食建議對膽固醇的看法,不禁讓我對某些建康專家靠推行錯誤的觀念而功成名就,卻誤導了整個世代感到很悲哀,這大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因為人本來就是無知的。

另外一個是從演化和基因觀點來看,人類文明是近一萬多年才進入農業社會,開始大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史前人類大多數演化過程中都是狩獵為生,以動物性脂肪為主要食物來源。也就是從基因觀點人類身體應該更能適應肉食,而且會更健康。

全書分兩個部份,第一部份主要在挑戰並反駁過去主流的多吃少動是肥胖的主因的說法,強調肥胖是生理問題,不是心理問題。並大量介紹各種研究與歷史典故。第 二部份詳細介紹人體發胖的機制,指出碳水化合物如何引發胰島素大量分泌最後造成體內調節脂肪機制出現問題,不是因為吃太多造成發胖,也不是因為新陳代謝變 慢所以發胖,而是身體正在發胖造成食欲增加或是新陳代謝變慢,之前都搞錯因果關係。同樣搭配許多歷史研究和飲食建議。

不過作者說的觀念和過去很多觀點唱反調,上網查一下很快會找到許多不同的看法,包含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可能副作用,書裏已經有對許多反對說法提出論證去反駁,但在冒然改變飲食之前還是保守點好,其實作者也說希望讀者對本書的內容抱持批判的態度來思考。

另一個問題是,就算真的開始改變飲食,拒絕碳水化合物談何容易。不碰麵包、米飯、麵食,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吃東西了。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算算只看了三場演唱會。

2013年一月二十四日 Japandroid + 傷心欲絕(暖場) @ the Wall

感冒還硬拖著身子去看,結果是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感冒大爆發,差點拖到過年還沒好,後悔了。

一個感想是,似乎可以不用再聽他們的專輯了...?!第一次看這種只有兩個人的搖滾團,爽是夠爽,但想想可能還是不太對味。除了對生活越來越無感之外,一個團在台上表現出的狀態和性格,有時很快可以決定適不適合,要不要繼續花時間在他們身上。聽專輯可能音量不會開太大,所以比較是在聽音牆和旋律和弦等等。現場鼓和節奏就爆出來了,兩人個都喊得很用力,感染力是有的但是和專輯好像不太一樣,可能是我不太會聽,就是覺得現場比較粗糙。不過因為身體不太舒服,又一直擔心趕車的時間,所以沒法盡興也是有影響。

一個小插曲,主唱在介紹其中一首歌時,他說會有一段他認為是搖滾史最棒(大意)的drum solo,會讓玩團的人都想去學打鼓。後來那首歌表演完之後,底下有幾個外國人一直在喊Where is THE DRUM SOLO?一直到演唱會結束前都還一直喊。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2年三月十日 萬能青年旅店 @ 大港開唱

大港開唱一日遊行前沒有仔細規劃,結果還是看一些熟面孔演出。

首次看的就萬青有完整看完,還有一個年輕團草地人也算看完了。閃靈和假文藝青年就只聽了幾首就去趕場。萬年青年旅店只有唱50分鐘不過癮,還是台北專場應該比較好。高雄的音響好像老覺得有些樂器出不來,然後觀眾成份當然都很混雜,而且是白天場,氣氛也許沒有台北好?不過能聽到現場還是滿感動的,散場後就去買了一件萬青T和CD。

後來還去聽了橙草,可是只聽了兩、三首就結束了,大港很多場時間都排得很短,半小時或40分鐘就結束,不小心遲了一些就一半過去了。1976和林生祥演出的感覺都滿好的,比我近期聽他們的fu都好。76疑似有新歌?生祥和大竹研的吉它還是那麼地美麗。

蘇打綠也只聽了半場,青鋒的狀態還是好到不行,然後這場似乎專唱冷門歌。不過前年的simple life那次我比較感動,可能因為有聽完吧。在76和生祥之間空檔轉去免費的海波浪舞台,一個年輕的流行龐克團草地人,整個就是很青春歡樂啊,觀眾人少但親友/樂迷團把氣氛炒得很high。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m Waits–New Year’s Eve

 

過年時在臉書上貼了這首歌,但發現我好像不太知道這首在唱什麼,於是查了一下歌詞,翻成中文。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無聊的休閒活動就是在排R.E.M. 3CD精選輯曲目,為熟悉的愛團排想像中的精選輯就和排年度十大電影一樣充滿了無謂的樂趣。

文章標籤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oW68bWAkJeo/T0xYBSUHk4I/AAAAAAAACYc/kXtOWrbGzZs/s360/MatsuuraYataro.jpg

《找到你的工作好感覺:松浦彌太郎的舒服工作術》

(2011-08-19)

其實是本小書,內容不多,也沒什麼架構,就是作者一些想法碎念過去。很容易就看完了。當然因為作者本身有他一套工作和人生哲學,所以才能在書中形成一些統一的性格和觀點。

作者認為工作的意義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所謂有用是對別人產生價值,能幫助別人獲得幸福,從而自己也能獲得最大的快樂,這形成書中主導的觀點之一。

再來他認為工作是人生的一部份,所謂工作和私人生活要有所區隔但又無法分離,所以要努力在工作中尋找快樂與意義,但又不值得為工作犧牲私人生活。1.健康2.生活3.工作是他的優先順序,沒有健康和好的生活品質,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好,這整個就是人生,是環環相扣的。

最後一點應該是作者認為人要一直處在一種開放和新鮮的狀態,要不斷反省自己,要多方嚐試,要虛心接納包容別人,不要讓自己被制約或過於安逸....等等

大概書中很多觀念都源自上面這幾點,比如說他對穿衣的哲學,甚至買鞋的哲學。或是他很少用電腦,從不加班,注重工作時限承諾,平時面帶笑容,或是要給自己放空的時間,試著去信任別人,過濾無用的資訊,不要害怕失敗,要不斷地去做準備、對思考和靈感的專注...書中一堆這些看來很鎖碎的東西。

若要說真學到什麼東西,就是與其去模仿書中一些工作的觀念與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意義與初衷,找到重心之後再以此來的思考建構自我的工作與生活風格。如果一直追著時限,計算開會次數和在意幾點下班之類的表面,那就是被工作和生活折磨,而不是駕御工作。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OtWIst5HVaA/T0xU6jW63lI/AAAAAAAACYU/1sqFwpe10wk/s360/YouAreNotAGadget.jpg

 

《別讓科技統治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

(2011-10-07)

最近在看一本書《別讓科技統治你》,作者是虛疑實境之父Jaron Lanier,他是誰我不知道,只知道他也是網路科技界的老骨頭。他在書中提出很多對現在網路發展的批判也因此好像多了一些份量。書寫的不算好讀,雖然是小書,但比較像是個人的碎唸少了一些清楚的脈絡,還有一些不太好懂的專業名詞和觀念。有些論點不免讓人覺得他好像是不喜歡網路世代的老古板。

不過我想可以刺激思考的地方滿多的。比如他花很多時間批評現代網路界對電腦連結而成的集體智慧的盲目信仰(如Google,如開源程式)。直說群眾智慧的扁平化抹殺了個人的創作。他也不斷批評社群網站把人際關係和人的樣貌給僵化樣板化,抹殺了人的自我。同時也身為音樂家的作者更花了許多時間談各種資訊開放和免費的文化如何殺了音樂產業的產值和品質。甚至他也把雲端和虛擬再虛擬的觀念牽扯到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亂像。

當所有一切都雲端化電子化,人們看網路上的影片,讀網路的文字、聽線上音樂,如果傳統的創作者再也無法生存,一切都轉到網路的集體智慧,我們是否是在扼殺文化創意?對新時代藝術形式的期待是否會成真,那又會是什麼樣貌?位元、大量的資訊、雲端、電腦智慧,他認為這些資訊本身毫無意義,除非有人的介入詮釋。所以重要的是科技要來依附於人的需求,而不是人被科技給制約,失去了靈魂。

對照到最近賈布斯去世的消息,裏面也提到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軟體公司就是一家封閉的而不是開源的公司(蘋果),所以iOs vs Android誰好誰壞在他的思路下反而有不同的見解,這種開放系統圍攻封閉系統的戰爭,到底是iphone比較吸引人還是androd手機比較吸引人呢?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OcsrMNVscxY/T0xMdjjXWAI/AAAAAAAACYM/NdqCouVfbvQ/s360/BornToRun.jpg

《天生就會跑》

(2011-08-14)

把之前放了很久看不太下去的《天生就會跑》拿來繼續讀,突然內容就變得滿有趣的,一下子就翻完了。而且一邊讀會一邊有種想換上跑鞋去跑一趟的衝動。

書的結構主要是以主角自述他深入南美原始部落追尋世界上最會跑步的民族為主,記錄這其間的戲劇性過程,以及最後集結了許多超馬好手來到南美和當地原住民進行的一場比賽。中間穿插了很多背景介紹,包括作者在內許多超馬跑者的心路歷程,還有從歷史、演化、解剖學、運動學的觀點來探討人類是否是生來就適合跑步的物種?最後是把跑步的文化從競賽、商業、健身的框架中解放出來,直接提升到一種哲學與心靈的層次,成為人類文明進化的一條線索與方向。

基本上這本書在對現代跑步觀念迷思的反省當中,也像是一種對現代文明的反省。尤其裏面出場的許多跑者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程度的反社會主流價值的性格,他們跑步的目的不是為了獎牌獎金或名聲,而是單純為了跑步的樂趣,而且他們都熱切挑戰在自然的深谷中奔跑,而不是在都市的平坦路面。當然在作者的包裝下這些人物都多了些浪漫的傳奇色彩,像是武俠世界裏的各路高手。但他們不是爭個你死我活,而是一種類似世界大同般的互相幫助合作的跑步活動。

另外這本書介紹的一個有意思的觀點,現代長跑者常常腳部受傷的原因是在於現代慢跑鞋設計完全是錯誤的,反而脫掉鞋子跑步才能找回人類原本輕巧、不易受傷的跑法。從慢跑的觀點來看,所有運動鞋廠商所加上的氣墊和保護,完全是商業思維下造出來的垃圾,反而是平底的,腳掌可以直接感受地面的鞋子才是對跑步最好的設計。

這連結有作者在TED的演講:Christopher McDougall: Are we born to run? | Video on TED.com

這演講有點亂,基本上是濃縮了書裏面的很多觀點。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FZYGUVCUAPo/T0xKK2FyMwI/AAAAAAAACYE/gZg_7ojI3Jc/s360/TheGooglizationOfEverything.jpg

《Google化的危機》

(2011-07-09)

前兩天才翻完《Google化的危機》,這本書除了翻譯不佳內容有時略顯生硬之外,內容也算是滿充實的,從很多方面描述記錄了這十年來Google發展的一些策略和爭議性,讓讀者去思考Do No Evil背後的真相。內容包含了Google廣告營收的機制、Google Map的一些隱私權爭議、與中國政府的對抗與妥協,全球圖書電子化的爭議與訴訟等等....。

感覺作者在本書的一個質問是,像Google這麼大的一個公司,我們真能無條件地把自己的資料交給它嗎?我們真能完全相信它所說的全球知識分享的願景嗎?把網路時代新發展出的資源和權力完全交給一家私人公司是妥當的嗎?假設有朝一日Google掌握了全地球的知識資源,但我們在存取搜索使用這些資源的背後,這些知識的架構卻是以創造廣告營收為思維在設計運作,這真的是好的願景嗎?有沒有可能有別種思維與之競爭?

在最後一章作者也提出了他參與發起的全球知識計劃,也就是要在有別於商業思維之外,以另一種公共參與的方式來建構一個能更細致地對待人類文化差異與文明發展的全球網路知識庫。

嚴格說來並沒有什麼勁爆的內容,而是比較讓人去思考傳統國家法治和社會公共建設與全球私人網路公司在新時代網路文明場域的拉扯。這本書也沒有要提供黑白分明的立場與答案,一個目標是在使用者擁抱Google的同時,可以對背後一些議題有更多的警覺與思考。

alfredol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